CAP Seminar 29th | 介观反应性电化学界面的理论初探
浏览量:时间:2025年11月11日 08:40
主题:介观反应性电化学界面的理论初探
主讲人:黄俊 研究员
时间:2025年11月11日(周二)上午10:00-11:30
主持人: 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PI 杨汶醒教授
地址:西湖大学云谷校区E10-405

黄俊 研究员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亚琛工业大学
主讲人:
黄俊,湖南新化人,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研究员,亚琛工业大学青年教授,从事电化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在张剑波教授指导下,于2012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2020年,任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2020-2022年,作为洪堡学者,分别在德国乌尔姆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电化学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2022年,获得亥姆霍兹青年研究奖(Helmholtz 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2024年,获欧盟理事会启航奖(ERC Starting Grant)。2025年,获得电化学和腐蚀领域内三年颁发一次的海尔穆特·费舍尔奖章(Hellmuth Fischer Medal),是1989年该奖颁发以来的第十三位、也是第一位因为理论工作获得该奖章的学者。
讲座摘要:
电化学体系中宏观与微观之间鸿沟之大,足以导致介观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本讲座所涉及的介观,是10-100 nm之间。这个尺度在电化学研究中特别之处在于,(近)原位实验和(近)第一性原理理论建模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在两方都舒适的情况下,在这个尺度实现有意义的对话。从2014年博士中期开始,我从这个尺度的一个具有工程意义的具体问题,开始进入电化学研究。在本次讲座中,我将介绍十余年来,在介观反应性电化学界面理论与建模上的尝试和体会。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从电化学工程视角出发,我们建立了考虑电子结构、双电层效应、宏观传质的多层级电化学反应模型(2017-)。从应用理论物理视角出发,我们正在开发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势泛函理论(DPFT)方法(2020-),在实验条件下,描述固液界面电子、离子、溶剂分子的多尺度相互作用。不同于DFT把电势作为密度的共轭变量,DPFT尝试把粒子密度和(多种等效)势放在同等地位,因此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有了新的更多的自由度。
讲座联系人:
项老师,邮箱:xianglinli@westlak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