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心主任孙立成院士在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成立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浏览量:时间:2025年03月12日 16:56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五载逐光行,星火已成炬。今天,我们怀着自豪与感恩齐聚一堂,庆祝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成立五周年。站在这里,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五年前的那个春天,2020年3月8日——彼时,我独自一人带着一箱文献资料从斯德哥尔摩Arlanda机场起飞,踏上全职回国加盟西湖大学的旅程,当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自主创新的绿色能源技术,为祖国的“双碳”征程点燃一簇星火。而今,这簇星火已汇聚成光——我们成长为拥有5位PI、92名成员的国际化团队,特别是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即AEM-WE)领域留下了坚实的中国印记!在此,我代表中心全体成员,向所有支持我们的领导、师长、伙伴、家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想谈四点感受




一个“归零者”的破冰之路

五年前,当我在瑞典的雪夜下定回国决心,很多人问我:“单枪匹马挑战国际科技前沿,何来底气?”我的回答是:“因为人类需要,所以我们必达。”


从一人、一桌、一实验台起步,我们像拓荒者一样开疆辟土:


⭐ 团队从0到1:第一批加入的中心成员,在搭建装修实验室的同时与我并肩作战,用三年时间攻克了好几项AEM-WE电解水制氢核心技术;


人才从1到N如今,我们已凝聚包括5位PI在内的97名成员,涵盖电化学、材料化学、催化、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等多学科精英,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小而精的创新梯队;


薪火相传:团队中90后、00后等青年才俊,你们在凌晨一点的实验室里测试数据的背影,在国际会议上用流利英语交流的锋芒,让我坚信——青年一代,就是中国能源革命的答案!




把冷板凳坐热,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五年,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深耕AEM-WE技术,在质疑中突围,在寂寞中绽放:


论文专利双突破:发表SCI论文超百篇,包括《Nature Catalysi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顶刊论文几十篇,申请一大批发明专利,在AEM-WE领域显示度逐年提升;


核心技术自主化:打破国外对阴离子交换膜的垄断,膜寿命突破2万小时,电解水制氢效率不断攀升,成本进一步下降;


产业化落地加速度:与浙江省内省外等一大批企业共建千瓦级AEM-WE制氢产线,技术指标领跑行业;


这些数字背后,是97颗赤子之心的坚守——有人为优化膜材料、提升催化剂性能连续通宵实验,有人面对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毅然转身回到实验室加班加点继续探索未知,有人背着仪器、新制备的材料辗转机场、码头、车站到企业组装测试……今天,请允许我向每一位“追光者”深深鞠躬:是你们,让中国绿色氢能技术挺直了脊梁!




独行快,众行远

此刻,我想特别感谢:


⭐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的支持: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太阳能电池与燃料中心李斐教授、李福胜教授、于泽教授、侯军刚教授等许多团队成员的长期合作,为本人走向新起点打下牢固基石;


⭐ 西湖大学的支持:施一公校长曾说:“西湖大学要成为创新的灯塔。”感谢学校赋予我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让一个“从零开始”的设想成为现实;


⭐ 感谢政府的支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白马湖实验室、杭州市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和肯定,让我们在科研与产业化的双向奔赴中行稳致远;


⭐ 致敬幕后英雄:感谢中心行政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感谢在座所有人的家人们,那些缺席的团圆饭、爽约的亲子游,最终化作氢能革命的一砖一瓦,历史会记住你们的奉献!



让中国绿氢点亮世界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我们清醒而坚定:


向下扎根:未来三年我们齐心协力建成“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制氢兆瓦级AEM-WE电堆”,破解阴离子交换膜离子传导率、催化剂寿命、膜电极组装、电解槽规模化制造等深水区难题;


向上生长:从现在开始,我们齐心协力,联合高科技企业共同打造兆瓦级“绿氢工厂”,推动氢能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让清洁可再生能源真正“用得起、用得好”,氢进万家、氢能致远;


⭐ 向世界绽放: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西湖研讨会”这个中心平台向全世界推广西湖大学技术,让中国技术惠及全球——这,就是我们献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各位嘉宾、同仁们,同学们,五年前,我们以孤勇者的姿态启程;今天,我们以领军者的姿态出征。愿你我永葆当年那个“创新驱动、敢为人先”的热血,以百人合力,铸千秋之功,让西子湖畔的绿氢火种,点燃中国乃至世界的碳中和未来!


最后祝今天出席会议的全体女士们节日快乐!


西湖大学化学讲席教授  孙立成

2025年3月8日